规划引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2025电力低碳转型年会举行

  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联合主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支持的“2025电力低碳转型年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年会以“强化规划引领,加快电力低碳转型”为主题,发布了两份“电力圆桌”项目的研究成果:《绿色转型驱动中国风光发电高质量发展展望》和《提升区域电力互济能力 促进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单位合作完成。

  来自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等300余位代表,围绕新能源发展路径、电力市场机制、区域协同、车网融合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共识与建议。

规划引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2025电力低碳转型年会举行(图1)

  在我国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新能源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风光装机容量突破16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的45.8%,首次超过火电(40.4%),我国新能源实现从“补充能源”到“装机主体能源”的历史性跨越,电力系统已进入“风光领跑、多能协同”的新阶段。

  “这一跃升不仅体现在装机规模上,更体现在发电量占比的持续增长。”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指出,2025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达1.1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3%,即“每4度电中有1度来自风光”。“未来5年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5年,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加速转型期,同时也是解决上述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关键时期,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这个阶段,需要健全和完善适应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体制机制,建立统一市场,针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强化规划引领,促进多部门协同,以加速电力系统低碳转型。

  中国能建首席科学家、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罗必雄指出,我国风光装机已提前6年实现2030年12亿千瓦的国际承诺目标,2024年7月风光装机已超12亿千瓦。而这一“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政策、技术、市场多重驱动的结果。

规划引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2025电力低碳转型年会举行(图2)

  然而,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带来系统调节挑战。国家电网副总工程师欧阳昌裕指出,电力系统面临“五高”特征,即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新市场主体、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高概率极端气候气象、高活跃创新。因此,需攻克三大核心问题——确保供电安全、加快绿色转型、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新能源占比超20%后,系统调节能力和运行成本显著承压。”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张益国强调,这需要通过“源网荷储”协同优化应对。

规划引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2025电力低碳转型年会举行(图3)

  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首席专家、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指出,西北地区作为新能源“资源池”,2024年年底新能源装机突破3亿千瓦,占全国21.6%。

  国网西北分部副主任江长明在题为《西北电网沙戈荒大基地市场机制建设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指出,西北电网沙戈荒大基地新能源装机占比超60%,规划设计输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达50%。国网西北分部通过系统性建立沙戈荒大基地市场机制,保障直流稳定运行、完成新能源50%送电目标,将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上半年,在沙戈荒大基地三大直流的有力带动下,西北电网跨省跨区交易电量2267亿千瓦时,同比大幅增长25%。度夏期间,西北电网最大外送电力13次创新高,达到7338万千瓦,有力支援了全国电力保供大局。

  江苏作为典型受端省份,2025年外购电力峰值达3840万千瓦,占负荷25%。江苏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柳惠波提出,未来需从“保供第一”转向“稳价增绿”,通过多年期绿电协议、月内高频交易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黄少中介绍了《提升区域电力互济能力 促进新能源高比例发展》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强调,提升西北跨区的互济能力,关键是外送的电量规模与价格需要兼顾送受双方的利益。然而,目前跨区交易面临送受端曲线匹配困难、中长期交易价格协商效率低、送受端市场主体参与跨区交易受限、跨区交易价格与省内价格倒挂等挑战。此外,价格政策的不完善制约了绿电交易规模的增长,“例如送受两端产生的调节电源成本分担矛盾、西北绿电价值未在市场中充分定价等问题。2024年,西北电网新能源外送电量占全年外送电量比重约为25%,远未达到50%的预期。”

  圆桌讨论中,专家呼吁构建送受端“三协同”机制:需求协同(提前发布绿电需求清单)、规划协同(风光核储打捆外送)、价格协同(绿电基准价+环境溢价)。

  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高长征发布了《绿色转型驱动中国风光发电高质量发展展望》(以下简称《展望》)。“报告预计,未来5年全国年均新增风光发电装机达到两亿千瓦以上,由此带来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加和系统调节成本上升。”《展望》指出,风光发电需通过“技术+市场”双轮驱动:供给侧推动煤电灵活性改造、抽水蓄能、新型储能;需求侧建设虚拟电厂、车网互动、氢电协同。

  根据柳惠波提供的数据,在绿电交易方面,2024年江苏购入省间绿电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0%),2025年已扩大至95亿千瓦时。

  英国驻华大使馆参赞Alex Way介绍说,英国通过差价合约(CfD)机制保障可再生能源长期收益,海上风电成本十年下降70%。

  全球能源互联网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郑漳华则介绍了德国能源署合作研究的成果,德国通过平衡单元机制、负电价激励储能九游娱乐NineGame发展,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市场交易。“德国通过《可再生能源法》迭代,从固定电价转向市场化交易,2023年再调度电量34TWh,成本同比降低24%。”

  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胥小龙围绕建筑电气化的国内外实践经验及路径进行了介绍,分享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及东京、加州等地区建筑用能低碳化电气化的做法,对我国建筑电气化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梳理总结,提出了未来推动我国建筑电气化的实施路径建议。

  中意财产保险王磊介绍,保险行业通过财产险、指数等产品对冲新能源项目风险,2024年海南摩羯台风理赔案例显示巨灾保障能力。“挑战在于技术迭代快、数据壁垒高,需跨行业协同。”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展望“十五五”规划战略引领,指出重点在于3个强化。强化规划的系统性与协同性,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推动能源规划与国土空间、生态环保、产业布局等规划深度融合,确保电力系统发挥整体效益;强化规划的科学性与灵活性,统筹好转型与安全的关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科学论证新能源的可靠替代能力,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和电力安全运行;强化规划的前瞻性与创新性,引领新技术、新业态加速发展,前瞻性地布局长时储能、氢能、海洋能、纳米能源、可控核聚变等前沿引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培育虚拟电厂、聚合商等新业态,激发全社会的节能降碳潜力。

  “需以新质生产力破解转型瓶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安洪光建议,在技术端,推动新能源高效发电多元技术落地应用,提高气象预测精度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依托数智化技术实现虚拟电厂规模化发展,改善负荷特性。在市场端,要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立与新型电力系统相适应的市场机制;深入研究绿电绿证CCER以及碳市场的底层逻辑,电碳协同,体现新能源的绿色价值与传统能源的系统调节和促进九游娱乐NineGame新能源消纳的价值。在国际端,要推动碳足迹标准互认,服务绿色贸易。

  2025电力低碳转型年会以“规划引领”为核心,从技术、政策、市场多维度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绘制路线图。正如NRDC首席代表张洁清所言:“未来5年是解决新能源系统挑战的关键期,需顶层设计与系统性方案。”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中,中国正以“风光领跑、多能协同”的新姿态,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